一位来自哈工大的同学发帖:考上985高校是人生赚到的最大的便宜:学费一年只有5500,住宿费只要1200,6块钱能去水立方级别的游泳馆游泳,洗澡都用不了一块钱;随便一堂课讲台上站的都是院士,千人,杰青,优青等,在学校里上他们的课只要五块钱。
更大的实惠是,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都是企业到学校来招聘,连公交车费都省了。而其他高校的同学可能连这些企业招聘简章都看不到,即便是看到了,也只能到学校来蹭机会,还不一定能过简历关。
这位同学确实用诙谐幽默的言语说出了985高校的优势,比如说师资力量更强,科研平台更高,未来的出路更宽广,保研率,深造率,出国率都更高,就业单位和待遇也更好。这些优势都是肉眼可见,没有人会怀疑。
但是985高校的毕业生为何能具备这些优势,则很难有人完全说得清楚。也许这就是名牌效应。
抛开这些优势,985高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或许可以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说。前段时间,我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校荣誉学院教育峰会,一共有45所高校的150多位代表参加,主场在天津大学求是学院,到会的都是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荣誉学院代表,包括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等名校荣誉学院的老师。
荣誉学院教育峰会讨论的重点便是探讨优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问题。通过不同高校的交流汇报,其实可以归纳总结出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共性的做法。
人才选拔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
首先是人才选拔方面,高考分数的参考意义在降低。虽然从学校整体招生来说,仍然以高考分数为主要录取依据,但荣誉学院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二次选拔,也就是说高考分数只能算是进校的门槛,荣誉学院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选拔考察的内容包括了学习接受能力,比如现学现考;团队协作能力,学科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英语水平,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等多方面。荣誉学院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荣誉,对学校来说则可能是一种改革创新的实验田,很多教育改革方案都是从荣誉学院开始的,现有的政策将来就有可能推广到全校甚至全国。部分985高校的各项单项计划,自主招生等也较多的参考了这样的招生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校对优秀生源的要求。
人才培养重基础
其次,在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的办法。不少家长和考生认为这是一个坑,因为冷门和热门专业混在一起招生,不小心就掉进了冷门专业的坑里。但是对于高校来说,更多的出发点是为了给学生打好学科基础。高校荣誉学院 现在所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方式是1+X或者2+X的培养模式,也就是前两年不分专业,实行通识教育或者博雅教育,通过这样方式一方面让同学充分接触各个学科的课程,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又可以为将来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发展宽口径
第三,学生的选择更自由,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其中一位老师就提到,身为荣誉学院的学生,最大的烦恼便是选择太多。比如专业选择上,除了部分专业的方式,大部分985高校还有转专业的政策,而且门槛越来越低,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已经几乎没有门槛。即便是选定了专业,对于学生选课也没有太多限制,中科大的老师就举了一个例子:学校要求160学分毕业,但是到大三的结束的参加学校郭沫若奖答辩,一位同学的课程表上显示已经修读了200多个学分。过去三年,只要感兴趣的课程,他都选择去听,感觉有兴趣,就会继续学下去,到毕业时他几乎把物理、计算机、金融、数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都修读了一遍,其中还有不少是研究生的课程,当然这位同学本身也很优秀,学习能力非常强。
能力培养重视激发潜能
第四,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学习能力。青岛海洋大学行远书院经过五年的实践,发展出了九门博雅课程,包括大学之道、宇宙大历史、世界文明史、日常物理、数学天文与物理、大海洋、全球化以及专题实践等,大概占了20-30个学分,基本上能到达毕业学分要求的1/5以上。这些课程没有固定教材,甚至没有固定讲义,都依靠老师和学生一起去查阅资料,完成实验,然后在一起探讨,虽然不一定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但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都是小组完成调研)、查阅文献,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能力等,又通过相互讲授、讨论等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不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一种思维。目前相当部分高校的荣誉学院都在开展类似的博雅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科交叉促创新
第五,更加注重学科前沿,重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科交叉在985高校里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双学位,学科交叉是两门学科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既可以是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也可是学科内部的交叉,还可以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比如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等等。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
科研实践早上手
第六,在985高校有更多机会接触科研,进入实验室。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从大一开始,只要有意愿,同学就可以敲开任何一间实验室的门,探寻加入实验课题的可能性,从大二开始,加入实验室的同学逐渐多起来,到大三的时候,有专门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向所有学生开放,至少有60%以上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有进实验室科研的经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国外顶尖实验室去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优秀的同学在本科阶段发表高水平的SCI文章也是常有的事。
与国际接轨,视野更开阔
第七,国际视野更开阔。这一点非常好理解,985高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国内外高校交流学习。很多高校甚至都有一系列交流方案,比如一年级暑假组织学生到国内外高校开展专项实践,游学等;二年级暑假开展为期两周左右的科研实习;三年级暑假开始为期两个月以上的科研实践等,另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单学期或学年的交换学习等,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接触和了解国内外顶尖高校,也有机会进入全世界顶尖的科研平台,对未来的发展无疑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企业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
第八,校企合作更深入,也就是知识与实践结合更紧密。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比如此次会议的主场,天津大学求是学院就与恩智浦公司联合创办的恩智浦班,首批招收了28名学员,依托求是学部本科电工电子大类、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智能与计算学部及国际工程师学院实施本研贯通培养,融合天津大学和恩智浦公司双方优势资源,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新模式。2019年5月,华为合肥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户合肥高新区,将在5G、人工智能、政府数字化建设等方面优化项目布局,加大与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在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更多高质量合作成果在安徽落户。而旁边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建的高新校区。
就业的时候,不少同学抱怨企业将门槛设得太高,不但要求研究生学历,还看重第一学历,非985,211高校的同学甚至都没有机会通过简历筛选。但是作为企业来说,从985高校中直接挑选人才,一方面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也更容易挑到更优秀的人才。更何况现在确实有不少企业开始布局与高校合作,利用各自优势,相互促进,985高校在这方面无疑也走在了前面。
当然,名校提供给学生的也只是机会和平台,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还是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在名校里也有学得不好,甚至挂科被退学的案例;换到普通高校也是同样的道理,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机会也许不如985高校,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华丽转身也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