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说,他在某求职网站上投了一个月的简历,很多都有意向,但是却没有通知去面试,是什么原因?
出现这种情况,很多人会把精力放到如何写简历上,这就本末倒置了,这不是求职正确的打开方式。
找工作就像找对象,双方相互之间都要看得上眼,这事才能成。修改简历,只是改变介绍人传给对方的那张照片,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对方通知我们面试,而是要最终获得这份工作。因此,还是要回到找工作这件事的本源上去。
“投简历”相当于相亲中的“给照片”环节,并不是找对象的第一步。
想想我们是如何找对象的,肯定要先了解对方的大致情况,太差的,我就不去见面了;太好的,对方也不会来见我,相互之间默认条件匹配后,才开始约地方见面。
因此,双方能否牵手成功,关键是看是否相互匹配。求职这件事,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是能力匹配
相当于找对象中的“门当户对”,双方家庭背景、学历经验基本要在同一个层面上。
求职过程中,自己过去的经验积累和能力特长,要与用人单位的岗位相匹配。这样找到的岗位也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最合理的身价。
很多人想换个行业,换个工作,其实这种做法在智联上很吃亏。用人单位想要的是熟练工,最好一上班能挑起大梁,而不太愿意投入财力和时间再去培养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去校招。
二、条件匹配
要求不要太高,非要找个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被剩下的可能性就很大。
谁都想在求职中能找到一个薪酬更高的岗位,但给你多少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是这个市场说了算,关键是看你自己的能力是不是配得上这个薪酬。
相亲过程中,对方有意向,但又没下文的情况,大多是因为你提的要求太高了,对方无意来满足你。
因此,求职时,要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当你在同一价位上反复被拒绝时,就要开始下调自己预期,没办法,这就是市场定价规则。
三、路径匹配
以上两点大家应该都有共识,关键是这第三点,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求职的正确路径。
有一个现实,大家必须认识到:
好工作不在招聘网站上,好工作不在招聘网站上,好工作不在招聘网站上。
想想自己找对象是怎样的次序?
先是看看同学、同事等周边熟悉的人中有没有合适人选,我们称之为内部培养。然后再看看与自己平时有接触,但还不是很熟的人中,有没有合适的,再去发起攻击,我们称之为精准打击。然后再通过一些长辈或信任的人介绍,拓展选择的范围,我们称之为信任背书。最后才去婚恋网站投信息,我们称之为求助猎头。用人单位找人时,也是这个流程。
第一步:内部培养单位里有岗位空缺,特别是好的职位、重要的岗位,首先想到的是在自己的公司内部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如果没有,就退而求其次,找稍微合适的,安排他转岗或者提拔。
越是重要的岗位,越要控制风险,越要用自己熟悉的、有一定了解的人。仅这一步就已经消化掉了绝大部分好的岗位。
因此,要想获得单位内核心岗位,最好的方式是在一个单位内不断深耕,通过跳槽来获得好岗位毕竟是极少数。
第二步:精准打击如果自己内部如果确实没有合适的,用人单位就会主动去找一些业内有较好口碑的人,俗称:“挖墙角”。
在职场上,能力强,走四方,选择会自己找上门来,主动权都在你手上。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一定要积累能体现自己能力的产品,通过这些产品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如果你是设计师,就要有好的成功的设计案例;如果你是程序员,就要有自己开发的软件。
在具体求职过程中,你可以直接去找公司里的HR,甚至可以直接找老板,既可以体现你的诚意,又能让对方更直观全面地了解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才,成功的机率会大很多。当前,前提还是能力,是否足够打动对方。
第三步:信任背书如果内业也没有合适的人选,用人单位就会找一些自己信任的,有专业鉴别能力的人,看看他们手上有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因此,如果自己的能力积累还不够,就可以针对自己想去的那家公司、那个岗位,找一些专业圈子里能说得上话的人,让他们帮你作一个推荐,递一下简历。
第四步:求助猎头经过前面的层层筛选,绝大部分好的岗位都已经名花有主了,剩下来的岗位才会放到网站上,才会被你看见。
但我们很多求职者,把这条路径走反了:先去网上招聘;没合适的再去找人推荐;实在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才想到去提升能力;发现提升能力也没用,才很无奈的留在单位里混日子,这真是现实版的“南辕北辙”。
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岗位,正确的方法是:专注本职,获得内部提升;增强能力,主动出击;寻找大咖,请人介绍,最后才是在网上投简历。
还是那句话:我们要的不是面试,而是获得一份好工作。如果目标不对、路径又不对,就很难走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