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每年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在校大学生们开始产生一种不愿走向社会的心理状态,他们怀疑自己是否能找到工作、怀疑企业是否会为难自己、怀疑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怀疑企业说的是否是真话等等。伴随着各种怀疑,企业的招聘也就过去了,白白的错过一些优质的企业和一些优质的岗位。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存在的心理有以下几种情况,说的不一定对,也不是说的说有人,大家一起评论,也看看自己是否中招。
1.从众心理:不少大学生不会自己做决定,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有的同学说这个单位好,就跟着一起去争抢岗位;有的同学说这个单位不好,就连看都不看单位的情况,时刻都有一种随波逐流的心理。
2.焦虑心理:还有不少大学生对找工作存在着焦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找到工作,不知道用人单位会对自己进行哪方面的考察,加上在网上看到那么多关于大学生求职困难的文章,造成了一种对能否找到工作的焦虑心理,而且只是在焦虑,就是没有具体的行动。
3.自卑心理:一些大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由于对自己的高校层次、由于对自己的专业存在着怀疑态度,造成一种极不自信的自卑心理。特别是那些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存在这种心理的人更多。这种自卑心理是一种轻视或低估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倾向,表现为缺乏自信,缺乏勇气,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竞争。
4.自负心理:和上面的那种心理状态完全相反,也有不少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校层次高、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认为自己能力强,产生了一种极度自负的心理。这种心理倾向在选择企业时,就会产生“大企业、名企业、公务员、有名的外企”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非这类岗位一概不予考虑,会造成一旦落选就产生负面心理。适当的自信心是有好处的,但自信心过度就成了自负。
5.攀比心理:大学里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大学生,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如果别人比自己好,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超过他。这种心理用在提高学习成绩上是一点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用在找工作落实工作岗位上,他就忽视了个人的自我特点,忽视了人的性格和能力的差异性。持有这种攀比的心理,往往是以自己身边同学寻找的就业单位做比较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而忽视自我特点。
6.依赖心理:这种心理存在两种表现(1)缺乏独立意识,对于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己思考来决断,而是靠父母、师长为自己出主意。(2)依靠关系就业,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问题就是靠别人拿主意那习惯了,自己没有主见,这估计也是从小父母包办所有事情的一个后果吧。
7.嫉妒心理:这种心理比攀比心理更严重,会在求职过程中对其他同学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别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最后导致同学、朋友关系恶化。
8.封闭心理:这种心理存在于一部分长期以来,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交流的大学生当中;还有一部分是存在自己没有找到好工作,害怕同学知道后嘲笑自己不如别人的大学生当中。
Copyright C 202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东潮行通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021987号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大道立信路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