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年前,大学生都是非常稀缺的,毕业后就能找到好工作,本科生的待遇更是令人羡慕。然而现在本科生数量越来越多,逐渐“烂大街”,变得“不值钱”。虽然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不过本科生数量增多的背后,也可以看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其实这一现象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高校的一些举措有关。
一、整体扩招
最近二十年,国家重视国民素质的提升,实现高校扩招,更多学生可以读大学。不过现在的扩招幅度并不大,而1999那一年的增幅却非常大,这和当时的背景状况有关系。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了国内的就业情况,很多人因此失业。1999年四五月份对失业人数进行统计,280万高中毕业生都没有工作。为了缓解失业压力,这一年的大学录取率直接从33%提升到55%。大学教育也从精英模式转变为大众模式,更多高中生进入大学读书。之后的扩招幅度继续增加,这也就造成如今大学生“遍地是”的状况。
二、专科院校升为本科
本科的扩招幅度也比较明显,对院校的数量要求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些实力较强的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发展,这些院校已经达到本科水平,但二三本院校的优势并不明显。随着本科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二三本学历并不占优势,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三、院校合并重组
一些原本比较优质的院校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了合并重组。比如一个省内的三所实力比较强的院校进行了合并,虽然这个院校变得更强,但优质老牌学校数量减少了。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合并后的院校招生人数减少了,基本还是一所院校的招生数量,所以优质大学生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如果本省内其他院校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培育的优秀大学生数量就不多。
四、建设综合性大学
院校内部也有一项举措,那就是建设综合性大学,开设的专业全面,但质量层次不齐。原来有很多院校都是比较专业化、特色化的,在某一领域的实力强大,教学水平高,学生的质量比较高。现在很多院校的专业种类都很丰富,但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不强,毕业生的能力和认可度都不高,难以找到好工作。就比如财经类院校也开设计算机专业,教学能力可能并不强,毕业生的认可度也不高,就业困难。
最近二十年的这些高校举措直接影响到大学教育水平,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前途。本科生的扩招幅度也比较大,数量增加,但“质量”参差不齐,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然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