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学们不是在面试,就是在面试的路上,闲暇的时间就用在吐槽HR们,哈哈哈。
面(挂)了很多家,总结了经验,面试中HR最后一问,都会问“你期待的薪酬是多少?”
很多同学一被问到这个问题就很棘手,不知道怎么回答。要的低的话,心里憋屈不说,还有可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能力不行的印象,才要的这么低;要的高的话,又担心自视过高,错失了一些好的机会。回答这个问题也是纠结,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回答好这项面试必考题。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及问题背后的意义。
1
“你期待的薪酬是多少?”的正确打开方式
HR将从这个问题中了解到你对行业、岗位的了解程度、你的真实水平、求职意向是否强烈以及价值观(本文将做展开介绍)。所以,这是你在面试前就应该想清楚的!而不是面试时问到再去想。
参考回答一:我更重视的是这份工作带来的职业提升机会,具体的待遇和公司内同等级别的员工相同即可。
参考回答二:我有XX相关项目经验,之前XX公司给我的是XX待遇,我希望能往上有一个浮动。
参考回答三:如果你必须自己说出具体数目,就说一个行业的平均价,市场大概是这样的水平,你觉得给这么多比较合理。
2
你了解目标岗位的薪酬待遇吗?
很多人(并非只有学生)都认为只要跟金融挂钩的行业就很赚钱,但是“金融”二字真的如此值钱嘛?
不可否认金融行业的薪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媒体频频爆出某某券商平均年薪百万,某某信托人均年薪破千万等等…看到这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新闻,请注意看一下,人家说的是“平均”、“人均”,平均的真相就是:平均≠Everybody,老板给你画饼的说平均,但在初期你只有被平均的份。
举个更极端的例子,你和你老板平均一下,你一年2万,你老板一年1000万,你俩平均一年能赚501万,想想是不是很激动?
领导说你看咱们公司平均年薪就是这个数!你想呀,只要你好好干,你肯定会不止这个数字,对不对?!
咦?年底发钱连平均都达不到?不好意思是你太菜了,爱干就干,不干滚蛋…
至于剔除高管,不好意思,虽然高管高,很多国企对高管反而是限薪的,金融机构又基本国企为主…
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在激励制度上明显更上一筹,而公司内挣得最多的一般是业绩最好的“业务人员”…
所以在很多金融机构里面,最好的业务人员或者销售人员经常“不求上进”,并不谋求职位上的高低,因为不想分担过多经历在管理上,而是倾向于做更好的业绩…
然而,许多业内人士也坦然过去的红利时代早已过去,如今要维持很高的业绩是真的非常困难,业务人员压力越来越大,薪资水平下降在所难免…
以前我也提过,信托公司或者说资管行业是非常还原“金融本质”的行业,把资金和项目的对接的关系还原得比较赤裸,并不像投行那样夹杂着大量复杂的承做以及长期的回报…
所以这个行业“资源”是最优先的,对业务人员的激励比其他行业肯定是要高的,能够搞定承揽,卖得出去产品的这种人,是永远会有高薪的…
这种人,永远只会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都是那个被平均的…
不过也不要太过于悲观,为什么媒体大势宣传金融行业的高薪,也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大部分企业研究员的年薪为15~25万元,《新财富》排名前5的明星研究员年薪可能会高达数百万元。
所以,千万不要用你以为的薪酬标准去衡量真实情况,应聘之前也应该做好尽职调查,做出合理估计,咨询行业内的老师前辈,金融小伙伴的导师很多都是行业内的,掌握一手信息。或者查询最新的招聘信息或宣讲会信息等,尽可能地了解你的目标职位和近似的工资水平。还有一种就是反问一下HR公司的薪资结构,等HR回答之后,再作答。
其实,HR从这个问题也能了解到你对行业、岗位的了解程度。
3
到底是谁决定了你的薪酬?
似乎学生群体里有说法:进入投行咨询互联网的是牛人,进四大快消的是凡人,进通讯之类的普通企业的是庸人…
大家似乎天经地义的想着,我要努力进入高薪行业,选对了方向,我才能够事半功倍…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公司能给你“开”多少钱,而是你“值”多少钱?
本质上,公司能够给你开多少钱,基本上只取决于一样东西:“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
这个在绝大多数场合都适用,对于前台来说就是你能为公司赚多少钱,你是“借用”了平台做业务,有很多的中后台一起协助你,所以你必须为公司创造足够多的收益,公司再拿出1/N的收益出来激励你;
对于中后台来说,价值体现在你为公司解决了多少的问题,协助前台创造了多少的价值,因为没有直接体现在“收益”上…
所以对业务人员的“价值”是比较好量化的,对中后台来说,考核会更加多维…
当然你说有些二代,或者关系户之类,好像并没有创造价值吧?凭啥能拿高薪?他们靠的是资源,不好意思,你们不一样。
所以,在入行有过从业经验的人,远不会像应届生这样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对这套价值体系已经熟知了,根本不会奢望公司给你开过高的待遇;
各家薪酬体系和承受能力肯定会有差异,但对于一类人,市场往往是有定价空间的,德不配位,你往往就做不久…
因为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知道自己能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所以知道核心的待遇,都是“谈”出来的…
社招最终给你开出的年薪,是你的价值的认可,谈判博弈的结果体现…
其实,HR从这个问题也能试探你的真实水平、求职意向是否强烈。
4
薪酬的高低到底重不重要?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长时间你的付出和回报(这里不单指金钱)不对等,个人也会失衡,工作也不会做好。所以,守住对双方都负责的态度来衡量,薪酬的高低很重要。
我们再反过来分析,作为应届生,你说你能给公司创造多大的价值?
你当然能提出你在学校干了啥,你又会些啥,但很多时候在成年人的眼里,这些都是苍白无力的…说实话,我们为什么愿意招应届生?
其实更多看中的,是你的“潜力”…
相信你的学习能力,在我们的氛围和培养下,能够快速的成长为独挡一面的人,我来看好的,是你的未来…
所以,本质上是期待你进来好好“学习”,为自己“提高附加值”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了很多东西,了解行业、熟悉职场、熟悉业务、融入团队等,一点点在每一项任务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甚至提出创造性的意见…
所以,在薪资谈判中,应届生往往是没有太多“议价权”的…
国内外对此的态度很不一样,所以有的薪资给的高,有的给的低,并不是谁“高端”,谁“low逼”,是本质出发点不同;
外资机构觉得我给你的高,也不是你值这个钱,而是希望你在人生中最“窘迫”的时候,能够好好学习,快速成长,说实话更多是人文关怀…
内资机构经常给的很低,是觉得你根本贡献不出什么价值,还是到我们这个平台来学习的,你不愿意来有很多人愿意做,培养时间能省即省,因为你学会了很可能也马上就跑…
两种思路都是不同国情下的选择,但不管如何,都平常心的对待这个问题,接受你自己需要耐心学习和成长的事实。
所以说薪酬固然很重要,但对于刚毕业的你来说首要任务并不是赚钱,核心是你要让你尽快“值钱”起来…
还有另外一个极端:
有个朋友,从大学毕业找到第一份工作到后面每次换工作,总是不问待遇,而是问能不能学到新东西…到现在,他学到了许多东西,但是依然没赚到钱…
事实上,除了应届生身份这次以外,一般社招都是很排斥“你只是来学习的”,你必须能“马上做出贡献”,我可以给你明码标价更高的待遇,但我容忍不了你进来之后是“为了学习”…
然而,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被外部的网文,毒鸡汤弄得非常焦虑…
仿佛没有年少成名,你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所以大家天天关注的是:
所以现在,太多吸引眼球、标签化的东西,让大家浮躁…
年轻人,你应该先定个能实现的小目标,让自己逐渐“值钱起来”…
不可否认,互联网和金融业,本质上是依附于实业的各个行业的,或提高效率或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所以确实赚钱会相对更容易…
但实际上,在任何行业,真的踏踏实实干,都有机会逆袭…
这个社会,最青睐的是那些,能够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很多人执着于底薪,天天想着转行,获取“便宜”的高薪,但这类即使成功转行,也未必能做好…
其实,HR从这个问题也了解你的价值观。
所以,HR再问你一个问题会考察很多点,但是也不要害怕去交流,上面也提到了薪酬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谈出来的。
之前某券商的HR跟我们说过,其实他们并不反感和他们谈工资和业绩压力,如果应聘者很在意报酬,说明他们内在驱动力较强。相对“锱铢必较”的员工,他更怕招到“混吃等死”的人,如果只是混日子,怎么创业绩呢?
所以,不用“难于启齿”与HR谈薪,正确看待就好,不用太过谦卑,但最重要的不可目中无人,要价过高,毕竟很多岗位的聘人预算再招人前已经确认,一切结合市场行情和自身实力出发,给出一个合理的期望值。
再唠叨一点,做好你的职业规划,选择你喜欢的,或者说适合你做的事情,沉下心来,踏实学本事,待遇只是一时的,能力才是伴随你一生的,祝各位求职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