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1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率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就“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在江苏南京、昆山等地开展调研并举行座谈。“人工智能与劳动就业”这样的主题,在全国政协以往组织的各类调研中,并不多见。
公开数据显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成长。在过去10年间,人工智能正在取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岗位,生产环节及部分服务环节都在减少人力。到2030年,全球至少有7500万至3.75亿人口需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而中国至少有1200万至1.02亿人需重新就业。可见,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替代效应不可避免。全国政协组织此次调研,可谓“恰逢其时”,而为什么选择江苏进行调研,恐怕也是“有的放矢”。
//
江苏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发展“可圈可点”
//
作为经济大省、制造强省、科教和人才强省,江苏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得益于主动对接国家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深化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内有了一席之地、处于第一方阵。数据显示,2018年,省内220家重点跟踪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相关业务收入约467亿元,其中人工智能软件及行业应用159亿元、智能传感器及芯片131亿元、智能机器人121亿元。可以说,江苏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智能硬件、基础软件、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正有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主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逐步用机器人、机器手取代低端劳动力,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显而易见,作为派生需求,就业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低技能、低层次岗位面临不断流失的风险。尤其是人工智能,将重新规划机器与人类的分工,倒逼就业结构深度调整。那么,江苏的现况和形势如何?来自江苏省人社厅的信息显示,总体来看,人工智能尚未对江苏就业产生系统性、根本性冲击,新岗位的开发速度明显快于旧岗位的流失度,全省就业形势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趋好的态势。但不能否认的是,人工智能也会在一定时期、部分行业内,对就业岗位造成替代效应,特别是在当前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更应该认真分析、提前应对。
//
人工智能影响就业呈现明显两面性
//
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就业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是带来对就业需求和就业结构的重塑。江苏省人社厅对131户制造业企业调查,现有机器人7611台(套),平均每户59台(套);生产线3508条,其中使用机器人40条,占43.9%。2014年以来,企业因使用机器人技术而新增的有47家,占比35.88%。随着自助银行、无人超市等新场景的产生,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银行、零售等行业,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可能在短期内会有所加剧。
其次是提高对劳动者就业技能的要求。在调查131户企业最需要的人员时,有54户企业最需要机器人操作员,有70户企业最需要机器人维护保养员,有21户最需要机器人研发员。84%的企业招聘时会优先录用能够熟练操作维护机器人的劳动者。
最后是增加对劳动关系调整规范的难度。随着人工智能新职业、新工种、新岗位的产生,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兼职就业等就业方式更加普遍,用人单位的经营模式和用工模式将表现出很强的跨界性和灵活性,从业人员和服务单位之间在工作时间、工作形式、报酬给付、管理规则上将与传统企业明显不同,远程劳动、共享劳动、委托劳动、兼职劳动、自雇型劳动等就业形态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有劳动定额标准体系和劳动权益保制度难以有效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迫切需要调整完善。
其实,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低技能、低层次岗位面临不断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新职业、新工种也面临持续涌现的机遇。从低价值劳动密集型生产向价值更高的岗位转移,从重复性劳动向创造型劳动转移。毋庸置疑,从中长期看,有利于推动就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
未雨绸缪江苏给出对策建议
//
应对新变化,怎样未雨绸缪。在与全国政协调研组的座谈当中,来自省人社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给出了江苏的对策和建议。
深入调研,加强系统谋划
将开展“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影响”专题调研,将调查范围扩大到13个设区市,调查对象覆盖到制造业、金融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调查数量增加到1300户以上,全面掌握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上最新需求。加强统计监测,将人工智能应用纳入现有的企业用工监测平台,对5550户重点企业按月跟踪,及时了解机器换人等情况。
兜牢底线,防范失业风险
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工作应急机制,尽力避免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规模性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新业态,完善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吸纳“溢出”人员就业。
强化研发,做强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南大、东大、图灵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高端科研平台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抢抓人工智能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有利机遇,结合江苏制造业产业基础,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优势行业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尤其是强化产业链基础层和技术层“硬技术”的研发,进一步增强江苏相关领域产业竞争优势,稳住劳动力就业的存量基本盘。
强化培训,提升素质技能
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关系人工智能推广应用。发挥好培训资金导向作用,引导新成长劳动力、传统产业中被替代的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参加人工智能等工种培训,适应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要求,增强自身工作的不可替代性,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充实人力资本。
提升能力,培养高端人才
开展人工智能产业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技术链、行业应用场景,采取理论学习、技术实训、考察调研、互动交流等方式,加快培养具有前瞻意识的科技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人工智能广泛渗透应用、给各行各业赋能已成大趋势,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既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也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在广度、速度、深度等方面可能超过以往各种技术创新。如何推动技术进步与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协同发展,江苏将积极作为,先行先试,让我们拭目以待。
Copyright C 202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东潮行通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021987号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大道立信路 EMAIL:
Powered by PHPYun.